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专访│晚清外国青年关注哪些“中国关键词”?

2017-06-08 最爱君 最爱历史


高考语文全国卷I作文题主打来华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关键词”。

▲网上有人这样写:广场舞大妈骑着共享单车从”一带一路”经过,去空气污染的美丽乡村跳广场舞,然后坐高铁去看京剧边看边吃有食品安全问题的中华美食,最后用移动支付还钱。


除了“长城”“京剧”,都很Fashion;除了“空气污染”“食品安全”,都很正面。外国来华青年为了弄懂中国,也是使出了洪荒之力,如果能说出“两学一做”就完美了。

 

这些关键词,说明了中国作为崛起大国的形象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青年的认知与认可。

 

上一次,外国青年对中国印象给了这么高分,还是在四五百年前。当时,欧洲的一批大师,比如伏尔泰、莱布尼茨,都说“中国人有两只眼,欧洲人只有一只眼,而全世界其余的人都是瞎子”。

 

然而,自晚清以来,越来越多外国青年开始给中国打了负分。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落后、愚昧、什么都吃、小脚、辫子、东亚病夫、鸦片、睡狮、一盘散沙、因循守旧。

 

负面关键词当道,是因为他们的国家强大了,内心就傲娇了,遂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同一个中国。

 

最爱君最爱穿越,今天穿越到晚清(1840—1911),采访了3名外国来华青年,了解他们眼中的“中国关键词”是什么。其中,不乏外国好青年,尽管评价的是一个落后挨打的国家,还是给出了客观的评语。



 

麦高温(John MacGowan),中文名麦嘉湖,英国伦敦会传教士,毕业于伦敦英国长老会神学院。1860年,他25岁时成为一名来华青年,先在上海传教,1863年转至厦门。

▲麦高温的著作让我们得以窥见他的中国印象。


最爱君:麦先生,听说你在中国生活了50年,能跟我们谈谈你最初的中国印象吗?

麦高温:我的确是个中国通。不过这句话不能由我自己说出来,这样显得我很骄傲嘛,是吧?简单说吧,我在中国生活了50年,几乎与每个阶层的人都有很深的交往,从中得到了莫大的快慰。我越是深入到中国人生活的内部,越是被他们深深吸引。他们确实是一个非常可爱的民族,在充满欢乐的时刻,在笼罩着悲哀的时刻,以及在激发起正义感的时刻,他们都证明了自己真正拥有作为一个伟大民族的品质。

 

最爱君:你对中国的评价蛮高的。

麦高温:场面话都不会说,能自诩中国通吗?现在切入正题。贵国不是正在高考吗?我的第一个“中国关键词”是,考试内容荒谬。记者同志,我不是指高考,是说科举,你们报道的时候请不要断章取义。

 

最爱君:呃,我们是严肃媒体。

麦高温:以西方标准来衡量,通过科举获得功名的读书人所学的知识是非常贫乏和有限的,在英国学生看来可能都显得荒谬。中国读书人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对儒家经典的深入理解。中国学生对英国学生在中学要学的基础学科一无所知,更不用说大学里的高等课程了。英国学生必须学习的那些纯科学课程,中国人几乎闻所未闻。

 

最爱君:你不要这么犀利。我们怕鄙国正在高考的学生有所误会,产生情绪波动。凡事都有两面性嘛,对吧?

麦高温:对,两面性。中国人尊师重教,却不重视人的成长;中国人不真正信奉神明,却相当迷信;中国人喜欢看戏,却鄙视戏子……

 

最爱君(紧急制止):时间有限,我们的采访到此为止。谢谢麦先生。我们知道了,你的第二个“中国关键词”是,两面针!

麦高温:……



 

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美国人,基督教公理会来华传教士。1872年,27岁来华。他的著作《中国人的素质》开创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先河,对鲁迅产生了极大震撼。鲁迅成为他的真爱粉,临终前14天还向国人推荐这本书。

▲这个美国人不简单,他对中国国民性的分析对民国知识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最爱君:明老师,我们的鲁迅先生很推崇你,所以我们也很崇拜你。你能说说你的“中国关键词”吗?

明恩溥:鲁迅是谁?

 

最爱君:这不是重点好吗!我问的是“中国关键词”。

明恩溥:直说就成了嘛,非要扯什么大旗。你们中国人啊,sometimes naive!我的“中国关键词”有25个,都在我的书里,可以买来看看,一本只要人民币……

 

最爱君:能免费说两个吗?

明恩溥:第一个“死爱面子”。送人一份厚礼,是“给面子”;被人指出一个缺点,是“丢面子”,因而不管有多少证据都要否认,这才能“保住面子”。总之,中国这个民族,有强烈的演戏本能。

 

最爱君:你是说中国人天生都是演员?奥斯卡影帝影后明明是贵国拿得多好吗?

明恩溥:你知道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也知道你知道我不是这个意思,你也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不是这个意思。

 

最爱君(崩溃状):我服。第二个呢?

明恩溥:缺乏公共精神。中国人不仅对属于“公众”的东西不感兴趣,而且若防范不严,便很容易成为偷窃的目标。铺路的石头搬回家去了,城墙上的砖也一块一块地不见了。某港口附近的外国人墓地围墙,人们发现没有专人看管,于是围墙的砖块很快就一块都不剩了。

 

最爱君:说得对极了。第三个呢?

明恩溥:买我书自己看去。



 

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最为人知的澳大利亚人。他自己貌似更认同自己是英国人。他曾是间隔年玩家+啃老族。1894年,32岁的他怀揣母亲汇来的40英镑,从上海出发开始了第一次在中国的旅行。一年后,他把沿途见闻写了书出版,获得交口称赞,从而受聘为《泰晤士报》驻北京特派记者,随后开启长达二十余年的中国生涯。

▲他被亲切地称为“中国的莫理循”。


最爱君:这位大侠,你好。你担任过袁大总统的政治顾问,请问怎么做到的?

莫理循:这是你的问题吗?

 

最爱君(捂脸):我就想八卦一下啦。其实我的问题是,请用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成为有机的关联。

莫理循:在我的同胞澳大利亚人中,人们普遍对中国人怀有强烈的厌恶感,在我刚来中国的时候,我也持此种看法。但是,那种偏见现在早已被一种真诚的同情和感激之情取而代之了。在整个旅途中,当穿越若干个像欧洲王国那么大的中国省份时,我在各地所遇到的总是人们的亲切友善、热情好客和最令人愉悦的礼貌。中国的形象在西方被过分污蔑化了。在我们这些尊贵的英国人还处在茹毛饮血的野蛮人阶段时,中国人已经有了优雅的礼节和那些现代西方文明里最令人愉悦的礼貌了。

 

最爱君:所以,请说出你的“中国关键词”?

莫理循:中华文明灿烂辉煌!中华文明灿烂辉煌!中华文明灿烂辉煌!

 

最爱君:我是否可以认定,这就是袁大总统器重阁下的原因呢?

莫理循:袁世凯与日本秘密签订的二十一条,是哥偷出来向世界曝光的,知道不?哥有底线,有原则,知道不?你们啊,总想搞大新闻,too young too simple!

 

最爱君:要不咱聊回中国印象。能用具体事例讲讲你为什么对中国如此有好感吗?

莫理循:西方人流行的观点认为,杀婴(尤其是女婴)是中国人的一种民族怪癖。我绝不赞同。在未开化的中国人中,杀婴的犯罪问题显然没有高度文明化了的欧洲和美国的非法堕胎那么普遍。

 

最爱君:说得好,公正客观,不戴有色眼镜。

莫理循:马嘉理事件(1875年1月,英国派出翻译马嘉理到缅甸八莫与柏郎上校会合向云南边境进发,探查缅滇陆路交通,企图打开中国内陆后门。2月21日,在云南腾越地区的蛮允附近与当地少数民族发生冲突,马嘉理与数名随行人员被打死。——最爱君注)常被用来说明中国人的野蛮性,这很不公。在过去的23年里,来自不同国籍的各色外国人进入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然而,所有遇害的外国人数扳着指头都能数过来。难以否定的是,在绝大多数的这类事件中,白人的轻率之举是导致被杀的刺激因素。可是,同时又有几百几千无辜的中国人在文明的外国被杀呢!

 

最爱君:谢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这真是一次愉快的交谈。么么哒!

莫理循:我只是说了实话,而已。么么哒!

 


—注释—

1.麦高温关于中国最初印象的文字,以及关于中国科举考试内容、中国人两面性的评价,均出自其著作《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

2.明恩溥关于中国人死爱面子、缺乏公共精神的评价,出自其著作《中国人的素质》。

3.莫理循关于第一次中国旅行的文字,以及关于中国杀婴、马嘉理事件的观点,均转引自华东师范大学戴银凤的博士论文《莫理循的中国观(1897-1911)》。



—END—


*本文为微信公众号“最爱历史”(solovehistory)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违者必究!



好文推荐


吴三桂:宁愿外族统治,也不要流氓李自成上台,错了吗?

所谓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原来是小说里的情节,真实的历史更加诡谲。

点击图片查看文章


张自忠:抗战牺牲最高级将领,可以求生为何一味求死?

这是连最残酷的敌手、凶暴成性的日军都为之脱帽致敬的绝代勇将;二战时期,盟军中阵亡军衔最高的将领。

▲点击图片查看文章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最爱历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